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学术文选
发布时间: 2013-05-08   浏览次数: 1536

 书由厦门大学“211工程”三期“公共政策与政府治理”及“985工程”公共管理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出版

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学术文选

主编: 陈力文
执编: 林丹娅
 
 
编委会
主 任:
      陈力文,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主任
编 委:
      陈振明,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院长、教授
      李明欢,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常务副主任,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叶文振,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副主任,福建江夏学院副院长
      王炳华,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副主任,厦门大学宣传部部长
      蒋  月,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副主任,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厦门大学妇女委会员主任,厦门大学工会副主席
      林丹娅,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副主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陈武元,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副处长,教育研究院教授
      赵叶珠,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妇女委员会副主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中国的妇女/性别研究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厦门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这方面研究的高校之一。1995年北京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召开之后,在全国妇联的积极推动下,妇女/性别研究与学科建设越来越得到全国高校与学界的重视。厦门大学党委与行政班子历来十分关注女性发展,重视妇女/性别研究和学科建设工作,不断推出有力措施,促进早期处于分散状、即兴式的研究力量,向有意识、有组织、有规划、有体系的团队研究发展。1997年,“厦门大学工会妇女理论研究会”成立;2002年,与福建省妇联共建的“厦门大学福建女性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在此基础上,2006年,全国妇联首批设立的21个“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之一花落我校。这三个机构组织职能各有所长,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支撑打造出具有厦大特色的妇女/性别研究大平台,从而集合起全校从事妇女/性别研究的专业教学科研人员,组建起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研究团队,构成不同层次、不同侧重、不同功能的互补性学术研究体系,有效地进行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学科互动,资源共享,大大充实与提升了我校妇女/性别研究的综合实力与能力。2010年,妇女 /性别研究被列入我校985建设平台,进一步使妇女/性别研究成为我校重点学科建设方向。
    多年来,为促进我校妇女/性别研究的持续发展,创造富有价值的学术成果,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内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举办学术论坛,进行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学术交流与切磋;对外组织师生参与社会研究活动,创造条件推动师生参加国内外、境内外各种高层次的学术研讨会,组织申报相关课题与相关奖项,促进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不仅有效地在校内营造出妇女∕性别研究的学术风气与氛围,并利用各种形式与渠道把研究成果推广到社会上去,对社会性别意识的形成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也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较强的学术影响力。在此背景下,我校的妇女/性别研究工作呈现出一步一台阶,既富有实效又生机盎然的蓬勃景象。
     为了能集中展示新世纪以来我校妇女/性别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总结与深化学术研究与理论建设,交流并分享研究成果,推进与开拓未来事业,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培训基地决定组织编辑出版《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学术文选》、《厦门大学妇女理论研讨会论文集》,这也是基地工作五年规划中“文库建设”的第一批成果,本文选便是其中成果之一。
     本书选取我校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与论文45人/篇,根据研究方向大体上分为性别与社会学、性别与政治学、性别与法学、性别与文学、性别与教育学五个板块,但其中讨论的内容与问题,涵盖面甚广,涉猎性别与文化、文学、艺术、哲学、经济、教育、法律、参政、就业、家庭、人口、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它突出地体现出我校在此方面的研究人员所涉学科之多样;同时,也共同反映出我们的研究特点与重点:一是深入探讨妇女/性别理论的基本问题,为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妇女解放理论做积累;二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女性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同时结合实践,关注本土高校妇女工作和妇女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政府解决现实中的妇女/性别问题提供理论服务和决策参考。学者们跟踪国内外女性/性别研究的学术前沿,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也重视第三世界国家在女性研究方面的经验,在自身的研究中推动理论创新,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与进展。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整个社会文明进程的加快,“男女平等”的终极目标会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普遍地反映在我们对两性生存状态的关注、研究与改善中。我们每个人的努力都介入其中,并将分享其成。此部文选的出版,就是我们以自己的方式参与这项伟大而艰巨的文明工程的表征。性别研究方兴未艾,女性发展未有穷期,我们期待着我们的工作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的人们关怀两性,创造和谐。
 
陈力文
2012年11月
 
目 录
第一辑 性别与社会学
叶文振 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及其影响因素
李明欢 女性在国际人口迁移中的地位、作用与影响
曹剑波 女性主义知识论
李  女性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石红梅 女性的自我意识及其影响因素
宋建丽 政治哲学视域中的性别正义
林  试析性别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学术价值
王宇颖 公共管理研究的性别视角
林擎国 中国大龄未婚人口现象存在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朱冬亮 农村失地青年女劳力的转移与就业
王德文 对基层执行人口计生综合改革政策的反思与建议
郑启五 闽台人口对比初探:闽台性别比的对比与思考
 
第二辑 性别与文学
林丹娅 作为性别的符号:从女人说起
王  宇 另类现代性:时间、空间与性别的深度关联
李晓红女子月刊》:社团、党派、性别之间的博弈
黄鸣奋 赛伯女性主义:数字化语境中的社会生态
王  诺丑女人”现象——美国当代小说的一种倾向
郑国庆 王安忆:上海“京派”与社会主义记忆
李城希 性格、问题与命运:虎妞形象再认识
钱建状 围绕赵明诚诸子与李清照生平创作的几个问题
王  莎菲作为“Modern Girl ”形象的特征与价值
杨  灾荒中的艰难“向左转”——再论丁玲的《水》
陈嬿如 当代中国影视中的女性形象之嬗变
苏  性别的间离过程:十七年女性戏剧研究
杨惠玲 和亲剧的性别文化解读
李晓林 耶利内克《死亡与少女》中的反讽
杨  越境的寓言:《情人》和《上海宝贝》中的异国恋解读
 
第三辑 性别与法学
蒋  新中国六十年婚姻立法改革评述:基于性别平等的观察与前瞻
刘连泰 平等与偏爱:对女性退休年龄规定的合宪性分析
何丽新 走出同居女性权利缺失的法律困境
 
第四辑 性别与政治学
陈喜乐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徐雅芬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胡  影响妇女在村级选举中参与的诸因素分析
廖泉文 女企业家成长的环境研究
司卓亚 如何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女新闻工作者
唐美玲 青年白领的职业获得与职业流动:男性与女性的比较分析
武毅英 透过就业竞争力看女大学生的实际就业状况
徐延辉 社会保障与女性成才
张友琴 转型时期已婚职业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冲突及调适
 
第五辑 性别与教育学
潘懋元 女子高等教育——文化变迁的寒暑表
刘海峰 高考与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之现状与展望
陈武元 日本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与就业问题研究
廖志丹 社会性别视角下加强高校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赵叶珠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妇女教育成就
郑若玲 新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成就
 
 
编后说明
 
、本书选取21世纪以来在我校任职教师正式发表的相关代表性论文,每人一篇,篇幅一般不超过15千字。每篇论文附作者近照一帧。论文与照片由作者本人精选提供后,由编者按本书格式要求,进行统一编排处理。
二、由于本书所选论文所跨学科专业较多,论文排序只能按其内容主题做大致归类后编排。
三、本书由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文库编委会策划,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妇女/性别研究培训基地陈力文主任担纲主编,副主任林丹娅教授执编,基地常务副主任李明欢教授组织实施并具体指导。
四、在本书形成过程中,获得相关作者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在此特致衷心感谢。
本书由厦大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基地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陈振明教授领衔的厦门大学“211工程”三期“公共政策与政府治理”及“985工程”公共管理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出版,特此鸣谢。
 
执行编辑:林丹娅
201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