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湖畔话“科学·性别·人生·梦想”
发布时间: 2016-12-09   浏览次数: 373

芙蓉湖畔话“科学·性别·人生·梦想”


男女是否平等?”“‘她时代’是否到来?”“什么是真正的男女平等?”……1130日晚,一场以“科学·性别·人生·梦想”为主题的芙蓉湖畔对话在科艺中心音乐厅进行。本次活动是庆祝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成立1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由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和厦门大学社科处主办,由校工会、校妇女委员会、校团委承办。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赖虹凯,厦门大学副校长、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主任詹心丽出席活动。


中科院院士、化学化工学院赵玉芬教授,环境与生态学院袁东星教授,校妇女委员会主任、法学院蒋月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石红梅副教授和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邹振东应邀做对话嘉宾,与师生分享他们的看法体会。活动由法学院副院长李兰英教授主持。

男女是否平等?”论坛一开始,主持人李兰英首先抛出的问题,就立即引发台上嘉宾的一番讨论。嘉宾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从社会性别、生理性别等不同角度,畅谈对男女平等的理解感悟,进而对女性择业就业、职场困境突破、工作生活关系平衡等进行探讨交流。赵玉芬教授以院士中的男女比例作切入点,分析了社会观念、发展机遇等对妇女成长的影响,鼓励在场同学不要因为性别而限制职业选择,更重要的是要始终保持好奇心,立足当前,脚踏实地,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解决问题,终将实现自己的独特价值。蒋月教授从劳动法对女性的保护说起,分析了政策保障的“双刃剑”作用,提出了男女平等从根本上是人格的平等,而不是追求绝对的公平。袁东星教授则引用厦大近年来学生男女比例的详实数据,分析提出“天赋有别”“科学没有生理性别、却有社会性别”,鼓励学生认识自己、尊重自己的社会性别,从而在未来生活上做出更好地选择。石红梅教授认为男女平等不仅是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同样也是经济问题,如果国家没有支撑生育、养育相配套的“一揽子”工程,那么束缚女性职业者成长的“隐性的网”将永远存在。邹振东教授作为唯一的男嘉宾,以“陪衬者”“倾听者”自居,幽默风趣地分析了男女平等价值观有效传播形式,认为有效地传播不在于表达了多少声音,而在于争取多少支持。


为了加强嘉宾与在场师生的互动,活动设置了自由提问的环节。嘉宾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仔细解答。“嘉宾对话、自由交流,使得思想自由碰撞,从中流淌着平实的话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主题、形式的创新使得这次对话变得不一般。”李兰英说。


对话的方式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很好地解答了自己的一些困惑,很喜欢这样的思想碰撞。”不少同学表示,这种跨学科的自由交流让自己有所感悟、受到启发。活动在温馨的交流氛围中落下帷幕。


                                               (厦门大学宣传部 文/学生记者 赵学真 图/庄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