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并非天生而是文化的结果”——记林丹娅教授在校图书馆的讲座
发布时间: 2012-03-08   浏览次数: 403

“‘女性’并非天生而是文化的结果”

                                                  ——记林丹娅教授在校图书馆的讲座      

     “三·八妇女节”临近之际,2012年3月3日下午3时,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林丹娅在厦门大学图书馆区域资料研究中心为现场观众奉献了一场名为《中国文化与女性形象》的精彩讲座。

(讲座海报)
 
    讲座围绕着四大部分——女性形象的文化奥秘,女性形象的历史演变,女性形象的现代突围,女性形象的当下塑造——层次清晰地将中国女性形象的文化背景、历史演变与塑造呈现在观众面前。其中,林丹娅教授还结合影视剧、电视娱乐节目等当下的流行文化生活,引用了中西方历史和文学中的丰富事例,让讲座深入浅出、生动深刻。 

 
    讲座伊始,为揭示女性形象的文化奥秘,林丹娅教授援引了德国哲学家西美尔的话“人类文化可以说并不是没有性别的东西,绝对不存在超越男人和女人的纯粹客观性的文化。相反,除了极少数的领域,我们的文化是完全男性的”,并进一步将性别的认知解释为一个用社会性别(gender)去充斥、认证自然性别(sex)的过程。林教授认为,在人类文明早期,人类性别之间存在着自然分工,并无贵贱之分,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当某一分工被认定是卑贱的、低价值的时候,歧视就产生了。如汉字“婦”,由最开始的女子从事洒扫工作的象形字逐渐具有了“服,妇主服事人者”的含义。必须要认识到,我们处在无处不在的人类历史文化活动之中,以男性文化为中心的的历史形成了我们对性别的社会认定。性别文化符号一旦形成,如外表、言论、举止等,它不仅表征着生理性别的特征,甚至在社会活动中完全可以取而代之,成为性别属性的唯一认定。
 
    接下来,林丹娅教授以女娲的形象为例,阐述了女性形象的历史演变。上古的女娲时代,性别之间是平等、和谐的关系,此时的女娲是生化万物的神。到了盘古时代,“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性别地位发生了清晰的变化,男权制度形成,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女神神话衰落,女娲变成了主灾的旱魃,主刑杀的西王母,乃至在《封神演义》里具有了祸国殃民的美貌,导致妲己乱纣,国破家亡。“当女娲变为以色事人的时候,女性的悲剧就产生了。”
 
    人类步入现代文明时代之后,中国女性形象的现代突围经历了康有为的反缠足、革命男装女性、男女都一样,直到今日男女不一样等阶段。那么,我们如何面对当下的女性形象呢?林丹娅教授认为,现代女性正处于两难境地,她生存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对女性塑造的夹缝之中,最大的困窘来自女性要扮演的角色处于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期待中。针对构建女性自我新形象的问题,林教授对女性同胞给予了殷切的期待:“在‘自我’确立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协调他人与环境的关系;全面打造自我,千万不可放弃自我。”

 
    讲座的最后,林丹娅教授再一次强调“女性”并非天生而是文化结果的发现,并对打造更符合文两性文明生活精神的新女性形象提出了期盼。讲座在观众们齐声朗诵美国诗人南希·史密斯的诗歌《只要有一个女人》中完美落幕。
 
 
                                                          图/文 张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