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太太背后是女性的压抑
发布时间: 2012-04-16   浏览次数: 46

 

全职太太背后是女性的压抑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如今,全职太太已经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而是逐渐走向平民化。在福建福州、厦门等沿海城市,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收入家庭具备了这个条件,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模式已经成为一些家庭生活的范本,许多女性也开始了全职太太生涯。
 
    对于“男主外,女主内”这种婚姻模式,我们并不陌生。旧时妇女被束缚在家庭内部,没有工作的权利,全身心相夫教子,虽然付出很多,却因为要靠男人供养,与“小人”并列,无法得到社会的尊重。新中国成立后,妇女走出家门,走上社会大舞台,挺直腰杆当家做主,展现“半边天”的价值,成为男女平等的重要标志。
 
    岁月蹉跎,不知从何时起,一些妇女由于各种原因不再工作,某些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白领,婚后回归家庭,暂时或永远地结束了“杜拉拉”的日子。这种全职太太的生活被描述为:工薪阶层,家境小康,有一到两个低龄小孩,全家每年至少安排一次长途旅游,每周去一次沃尔玛、麦德隆之类的大超市,偶尔花大价钱买有机蔬菜和有机肉。
 
    这样的日常写真,和半个多世纪前美国女权主义者贝蒂·弗里丹细心观察得到的“幸福的家庭主妇”如出一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战场上归来的男人们,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妇女们纷纷“回家”。妇女结婚年龄越来越小,女学生纷纷辍学而结婚,她们住在大房子里,洗衣机转动不停,打蜡的地板光可鉴人,每天目送丈夫去上班,然后开车送孩子上学。
 
    身处价值多元的社会,全职太太亦是一种选择,不用为赚钱奔波,不用担心上班迟到,不用看老板的脸色,生活呈现出某种惬意。但,这只是硬币的一面,在享受这种“特权”的同时,她们丢掉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她们的才华和潜能没有了用武之地,自我发展和自身价值迷失于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中。既上得厅堂,也要下得厨房,照顾一家人的生活起居,集厨娘、司机、保姆、家教于一身,甚至比上班还要辛苦。此外,朋友圈子的缩小,导致信息闭塞,逐渐和社会脱节,孤独和苦闷随之而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经济地位,也就失去了话语权,家庭地位更无从谈起。全职太太依靠丈夫生活,孩子是她的未来,婚姻成了她的全部,必然要承担离婚等诸多风险,她们中的一些人,为了保住婚姻,不得不委曲求全。
 
    忽略这些事实,一味渲染全职太太虚华的假象,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舆论引导,对于提高妇女地位有害而无益,必须保持应有的警觉,以免“男人应该以社会为主,女人应该以家庭为主”的性别观念沉渣泛起,并演化为主流意识,使更多妇女重蹈“附属品”的覆辙。
 
    更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全职太太是对现实生活中性别不公的一种无奈选择,就业中的歧视,男女同工不同酬,得不到晋升机会,成为无形的手,把女性推出职场,被动地退守家庭。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将性别平等基本国策落到实处。
 
    通过对大量案例进行分析,贝蒂·弗里丹发现,“幸福的家庭主妇”的背后是女性的压抑,她们不关心国际国内大事,不关心科技发展,陷于无穷无尽的家务之中,看不到前途,感到极度的彷徨。社会价值的缺失导致了精神上的痛苦,并消损了家庭妇女的健康,医务界把年轻家庭妇女中常出现的难以诊断的症状称为“家庭主妇综合征”。为使妇女摆脱这种困境,弗里丹呼唤她们分享社会工作,和男性一起发展,按照内心的指引去努力。
 

    完美的社会和家庭角色的分工,是根据个人的喜好和能力,强调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而不是以性别为界限。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前提条件:家务劳动的价值得到正确的评价,职业不分高低贵贱,社会保障健全完善,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做全职太太或“家庭煮夫”,才会成为人们的内心选择。在此之前,有必要记住鲁迅的那句话——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

                                                 (转载自 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