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师生积极参与第四届海峡论坛·海峡影视季
发布时间: 2012-06-17   浏览次数: 499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师生积极参与第四届海峡论坛·海峡影视季 

    由国家广电总局和福建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台湾有关机构参与主办的“第四届海峡论坛·海峡影视季”活动于2012年6月15日至17日在我校和亚洲海湾大酒店举行。此次海峡影视季是海峡论坛的一项重要活动,出席的嘉宾不仅有两岸影视界的知名编剧、导演和演员,还有两岸著名制作人以及电影电视部门相关负责人,以及来自两岸高校的影视专家学者。

    作为此次海峡论坛·海峡影视季的协办单位之一,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积极筹备、全力配合。不仅召集学生志愿者协助“海峡两岸影视季”的走红地毯与开幕式活动,组织学生观众参加台湾电影《昨日的记忆》的首映式,还主办了两场由学院副院长、中文系教授李晓红主持的学术讲座:由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当代电影》杂志社长/主编、中国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建勇主讲的《中国电影资料馆与两岸三地电影研究》,由台南艺术大学音像艺术学院院长井迎瑞教授主讲的《当下关于影像维护的价值与意义》,均获得不错的反响。

点击查看原图

    另外,人文学院师生还积极协办了“新世纪台湾电影态势及其与大陆合作前景论坛”,共有六十余名人文学院的师生代表参加此次论坛。学院副院长李晓红教授作为嘉宾代表做主题发言。李晓红教授在发言中指出,近些年来,由于无法忽视的大陆电影市场,香港电影的“香港制造”印记愈来愈减弱,但是台湾电影的“台湾制造”却愈来愈鲜明。一个明显的表征就是方言电影特别是闽南语电影的活跃,以及一些以闽南语为主的作品在华语电影世界中所取得的影响。其意义十分重大,它不仅体现在台湾电影工业抵挡住了大陆大市场诱惑,同时也是当下华语电影走向多元化的重要体现。但是,台湾电影要获得大陆市场的肯定,还有很大努力的空间。除了《那些年我们追的女孩》得到大陆观众的热烈追捧外,《海角七号》,特别是《赛德克·巴莱》在大陆地区并未获得预期的票房。这一现象的背后涉及政治、经济和电影传统等多方面的原因。李晓红教授着重指出了台湾电影的传统问题。她认为,台湾电影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形成了两种传统,一是台湾新电影的小传统,是以侯孝贤为代表的,以表现台湾本土历史、文化、族群生活为主的电影传统,即在地化传统;另一种台湾新电影的大传统,是以李安为代表的,以表现中华文化、伦理、道德为主,对东方文明精致化呈现的电影传统,即东方文明传统。当下的台湾电影大多是对小传统的延续、发展并推向极致,然而,由于两岸多年的隔绝状态,大陆对台湾的了解还不是很深入,故在台湾引起重大反响的题材,对大陆观众来说还是有很大的隔膜,当下要开拓大陆市场,争取大陆观众,必须要重视台湾新电影的大传统。因此,李晓红教授最后指出,两岸合拍的关键在于选取两岸都能获得认可的题材,应该将台湾电影的小传统与大传统相结合,两者兼行并进才能为两岸电影合作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和空间。

    论坛的互动交流环节由人文学院中文系的王晓红老师和张艾弓老师主持,他们与中国电影合作制作公司业务室主任张正正、台湾著名制作人叶育萍、台湾著名编剧蔡宗翰、台南艺术大学影像研究院院长井迎瑞就论坛相关议题进行互动交流,不仅指出当下两岸合拍电影在编剧、制作、发行和上映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为两岸合拍片的未来发展提出诸多建议。

点击查看原图

    人文学院对“第四届海峡论坛·海峡影视季”活动的积极配合和参与不仅为人文学院的师生提供了与两岸影视精英相互交流学习的宝贵机会,也让两岸的影视界人士加深了对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的了解。

 

(人文学院中文系   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