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妇女/性别研究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发布时间: 2014-11-15   浏览次数: 59

海峡两岸“妇女/性别研究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厦门大学 吴梦超 整理

     

     2014年11月8日,海峡两岸“妇女/性别研究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在风景秀丽的厦门大学隆重举行。来自海峡两岸十余所学术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文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哲学、医学等几大学科领域近40名性别研究的知名专家和学者相聚鹭岛,共襄盛会。出席此次研讨会的还有中华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汪毅夫先生、福建省、厦门市妇联等有关领导同志。大会开幕式由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常务副主任中文系林丹娅教授主持,厦门大学副校长兼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主任詹心丽女士、福建省妇联副主席陆菁女士和台湾实践大学严祥鸾教授先后致辞,向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表示热烈欢迎。

    本次会议也是《妇女/性别研究》刊物的首发式,《妇女/性别研究》是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主要刊登在文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政治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公共卫生等学科里的妇女/性别研究成果,尤其注重海峡两岸学术界妇女/性别研究的最新进展与最新成果。性别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妇女问题也是诸多社会问题在妇女身上的折射。本次会议旨在关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两岸妇女/性别研究在不同学科的进展,从而探讨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教育、公共管理、法律领域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与会专家就女性群体和性别议题在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妇女/性别工作在实践领域的经验分享等内容交换了各自的意见和看法。

    严祥鸾教授(台湾实践大学)首先发言,她探讨的是在社会性别角色分工的成规性思维下,女性所从事的家务劳动该不该被市场经济商品化和货币化。除了一般的家务劳动,这些女性经常还需要照顾病人家属的生活起居,农村的女性还要协助夫家的农务工作,这些长期、高强度、高重复性以及需要特定技巧的工作,都对女性的精神和体力都造成了极大负荷。然而,由于家务劳动所处场域的特殊性,她们的劳动常常被社会认为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母职实践,严教授认为社会应该为这些女性在经济与家庭责任中提供一个较好的平衡点。叶静漪教授(北京大学)提到了时下热议的“职场性骚扰”的问题,叶教授认为人们在研究性骚扰问题时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即只盯着“性”,却忽视了“骚扰”这一维度。“性骚扰”问题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法律问题,叶教授对这个概念进行了法律上的厘定。随后她分析了底层女工与位于高级管理层的女精英、白领们所遭受的性骚扰的差异,针对这种差异,企业内部在建立相关机制的时候就要有所区别。徐学副教授(厦门大学)认为女性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标志,海峡两岸女性的不同品性则代表了海峡两岸的文化差异,“千山千水千才子,一天一地一圣人。”是他对两岸文化差异的一种概述。

     杨幸真女士(台湾高雄医学大学性别研究所)回顾了台湾《性别平等教育法》通过后的十年历程。这一时期,台湾的教育领域生产出大量有关性别与情感教育的学术论文,但研究的同质性很高;而且很多并不具备性别分析的观点,“性别”往往是作为一个背景选项而存在。对此,杨女士从未来研究方向与议题、理论与方法论的扩充、知识生产单位的社会责任等三方面,对于如何挖掘性别观点在情感教育研究中的探究深度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赖小琼教授(厦门大学)在发言中探讨了中国经济转轨时期女性就业选择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马克思曾经指出,社会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衡量,而女性就业的参与力度、参与水平和经济收入是衡量女性社会地位乃至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赖教授通过对比分析城市女性与农村女性就业选择上的异质性,得出受教育年限与女性获得长期稳定工作的比率是正相关的结论。叶文振教授(厦门大学)对赖小琼教授的发言做了回应性的发言,他所关注的是我国生育政策对于女性职场选择的影响。叶教授分析认为中国实行的单独二胎政策将使女性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挑战。女性是生育过程的直接承担主体,如何合理有效地平衡好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关系,是她们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

    在对会议前半段的总结性讲话中,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先生、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韩景阳女士、中矿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张爱淑女士分别对诸位专家学者的发言逐一地做了精到的点评。汪毅夫先生在点评中重点指出,严祥鸾教授和叶静漪教授对于概念使用的精确让其印象深刻。比如,严教授用“劣势”取代“弱势”的提法,女性本身不弱,正是因为社会对女性保障力度的不够才使得女性处于相对“劣势”的位置。徐学先生在他的发言中敏锐地提到了海峡两岸文化的差异性,肯定了台湾历史的特殊性,这与汪毅夫先生所研究的课题——“闽台两地的婢女问题”产生了某种共鸣。汪会长提出,我们要向经营两性关系一样来经营两岸关系,重视两岸的差异性研究。对于杨幸真和赖小琼两位教授的发言,汪会长从整体上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认为她们流畅的语速是与思维的敏捷相连贯,发言非常具有学术含量。韩景阳女士(清华大学)认为无酬家务劳动和职场性骚扰问题都是社会的常见现象,社会应该从制度层面上对此类问题给予保障。女性的职业选择,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种能级的选择,而非最高层次上的选择,这是因为她们往往要面临比男性更多的来自外界和内部的社会/心理压力。如何解决这些困扰中国女性的实际问题,韩女士提到,教育就是其中一种解决途径,如杨幸真女士发言中所提到的性别情感教育。她认为,我们要教育女性如何正视自己,认识自身的优势,如何自强、自理、自爱和自重,从而在自我认知与社会认同中找寻一个平衡点。张爱淑女士则借着此次研讨会向在座的从事性别研究的专家们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一,女性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大大提升,但很多研究表明,这与她们被社会的承认率是非正相关的,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二,人类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但是女性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却并非同步,明明是男女两性共同参与的历史,为何会出现这种错位?张爱淑女士提出的问题是国内外学者都在思考的,其中涉及的因素也非常复杂,这也有待与会的专家学者们作进一步的深入探究。

    在随后进行的研讨会上,李宗慬教授(台湾清华大学通识中心)率先发言。她以台北市政府对新住民的协助为例,探讨如何调动妇女参与社会的积极性,以及在她们参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政府要如何更有组织性地来进行协助的问题。其中,台湾新住民以婚姻移民为主,两岸联姻所占的比例是很大的,李教授希望两岸妇女能够主动携手,共同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去。徐延辉教授(厦门大学)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福建省女性高层人才社会支持的形式和特点。她将女性人才的社会支持的形式分为三种:家庭支持、自我支持和多元化社会支持,并对这几种形式所占的比重做了梳理。徐教授认为来自家庭方面的非正式支持对女性人才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自我,再次是社会制度、职业单位方面的正式支持。最后,徐教授从宏观、微观两大层面提出关于完善女性人才社会支持的对策与建议。

    董丽敏教授(上海大学)回顾了女性主义在中国这三十年的发展历程,认为大致走了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似的新自由主义道路。当下,性别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显学”,很多女性文学的作家、评论家也渐渐驻于社会、文化的中心地带;但理论发展和性别实践却形成了巨大反差,大量的底层妇女被重新抛出世界的主流轨道之外。董教授以时下热议的“女德班”为例,认为这种以“三从四德”作为衡量女性重要尺度的陈旧之说,在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重新得到了所谓合法合理的生存空间,这实质上就是一种妇女解放的倒退现象。她认为,女性主义要成为力量的存在,就不能固守女性主义藩篱,要开放式地吸纳其他社会资源,从而更多地触及到对不平等的性别秩序背后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批判。山西大同大学学报执行主编郭剑卿女士的发言是对董丽敏教授的一种呼应,她所关注的就是大陆农村妇女的命运。受中国“重男轻女”、“从夫居”等传统封建思想和村规民约的长期作用,农村妇女因为婚姻关系,在大部分情况下都会失去对自己原有土地的支配权,离婚后她们的命运将更加悲惨。然而,面对土地的丧失,她们很多人都是没有维权意识的。何丽新教授(厦门大学)把视点投注于大陆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新发展上。婚姻法发生的新变化体现了我国司法界在概念解释上的成熟,但是夫妻同居共财的理念遭到了某种程度的破坏,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功利性趋向。

    游美惠教授(高雄师范大学性别教育研究所)探讨了大众传播媒体视域中的婚礼新闻报导,她认为,现代婚礼是一场生产消费主义与浪漫爱意义的文化展演。游教授分析了交错于婚礼报道中的金钱、政治、习俗、奇观和浪漫想象等因素,并重点分析了渗透于亲密关系中的浪漫想象。周叔平教授(厦门大学)则以现在常见的多囊软巢综合症为例,讲述因社会竞争加剧对女性精神乃至机体所造成的冲击。在中医妇科学中,七情五志致病为临床所常见。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少榕女士和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赵叶珠教授都不约而同地运用比较视角对女性的教育问题做了分析。郭女士分析了我国单性别学校所推行的性别差异教育的特点,认为这种从现代化的社会性别意识出发的性别差异教育为我们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视角,科学的“因性施教”将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新潮流。当然,不仅女生需要有针对性的性别差异教育,男生同样需要,她呼吁我们要在差异中追求平等,在差异中构建和谐。赵叶珠教授对美国、英国、日本、中国这四个国家中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历史沿革和女教师的发展现状,做了纵横的双向比较,并督促更加平等的高等教育战略的出现。

    本届会议共设三场主旨报告会,大会还在其中穿插安排了针对主题发言的自由讨论会。与会的专家与学者,以及旁听的研究生都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发言人提出了疑问,交流对话之踊跃使得会场呈现出百家争鸣、众声喧哗的学术多元景观,这也体现了本次研讨会学术平等的办会宗旨。

最后,叶文振先生从整体上对此次学术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他认为这次会议是非常成功的,与以往的研讨会相比,它的特点也是鲜明的。尤值一提的是两岸学者在学术上有了更多的聚焦,研究方法、选题、分析视角、方法运用和应对策略上彼此都有了互补和提升的表现;与此同时,各个学科研究女性问题的特色也得到了凸显。当然,这次研讨会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思路展开时偏于单向思维却缺少双向互动的研究、描述性分析过多导致在理论建构上的着力不足、研究策略上单性化趋向严重等。最后叶教授希望两岸关于女性研究的合作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也期待两岸平等和谐的性别关系拥有一个更加温馨的未来。

    此次研讨会是一场高精尖的学术盛会,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从各自的学科视野参与到学术交流中,为此届研讨会带来别样的学术风景。两岸各高校间的交流、了解与今后的合作共识也得到了深深的加强。会议主持人林丹娅教授认为,研讨会的价值在于它可以通过互动交流碰撞出许多深刻而新颖的思想,本次大会旨在推动在新时代背景下妇女/性别研究在不同学科的交流与发展,从而促进妇女/性别研究的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