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数字·性别·变革·应用”,第十一期芙蓉湖畔对话精彩纷呈
发布时间: 2023-06-10   浏览次数: 10

66日晚,第十一期芙蓉湖畔对话在厦门大学科学艺术中心音乐厅如期举行。此次对话主题聚焦“数字·性别·变革·应用”,邀请相关领域的三位专家来到对话现场,与听众共同交流数字时代下的性别话题。本期对话由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厦门大学工会、厦门大学妇委会、厦门大学学生处(部)、厦门大学团委联合主办。厦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校工会主席、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主任邓朝晖,厦门市妇女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江彩蓉,厦门大学原副校长、厦门大学校友会副理事长詹心丽等领导和厦门大学师生共三百余人参加了现场活动。

本次对话由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副主任彭丽芳主持。三位对话嘉宾分别是厦门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曹刘娟;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陈福平;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会永。具体讨论了数字时代的女性就业创业、人工智能发展对性别的影响、数字技术背景下的性别平等、网络文明与性别四个方面议题。

讨论“数字时代的女性就业创业”议题时,曹教授指出,数字时代女性发展多元化,女性在多个领域都展现出了很强的领导力,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多元化竞争中,女性需要主动学习数字技术,提高数字应用能力,发挥女性的独特优势。张教授认为,高新技术提供了很多机遇,但女性的就业创业困境未明显改善,数字技术行业的性别歧视依旧存在;还面临着网络时代数据算法性别歧视的挑战。陈教授提出,要用好数字红利,消除女性对技术恐惧的刻板印象,破除人为的结构性门槛,政府应当大力推动家庭服务市场化。在“人工智能发展对性别的影响”议题中,主攻研究哲学和伦理学的张教授强调人工智能是把双刃剑,为讨论性别平等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和平台,但如果使用不当,仍然会带来人工智能的伦理挑战;技术开发需要资本投入,各方都对构建友善的数字性别环境负有各自的责任,以克服性别不平等的刻板化。陈教授专长于网络与技术社会学,他认为人工智能的社会性数据被算法重新复制,自动化决策就有可能会导致特定的结果,出现群体固化,带来职业性别隔离,故而有必要对算法进行人工约束,在人工智能领域需要更多女性科学家参与其中。曹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领域研究,她分享了自己从高考选择专业至今的学习工作经历,表示正是因为对计算机领域的热爱,让她坚定地长期在该领域工作乐此不疲,人工智能和计算机专业的女学生和女研究者占比也在不断提高,希望每位女性都能追逐自己的梦想,国家应当加强鼓励女性参与技术领域的政策支持。在“数字技术背景下的性别平等”议题中,陈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将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每个人都应当有意识地正确使用数字技术;技术进步推动去体能化,促进消除性别差异的身体因素,但是非技术的文化因素变迁进程缓慢,导致性别认知不够,需要进一步用好数字技术,打破社会结构中的落后观念、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心理等。张教授认为,数字时代形成了性别数字鸿沟,政府应当承担消除数字鸿沟的责任,提出常规化的数字赋能措施,女性应当主动拥抱数字时代。曹教授提到,数字职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性别壁垒,让女性更全面地认识职业环境和就业趋势,提供更多线上学习机会。在“网络文明与性别”议题讨论中,曹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可以自动识别网络不良信息,保护用户的隐私和财产,规范网络文明并非难事。若遭遇网络暴力行为,个人应当保持冷静理性,保护自己的隐私安全,寻求平台帮助、法律救济;个人需要培养网络素养。陈教授指出社会根源冲突影响着网络环境,性别话题是网络讨论的热点,但是,要认识到网络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对网络信息要有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要做理性网民。张教授认为,女性议题在网络环境中更容易成为争议焦点,女性也更容易作为流量密码而被消费,如果被网络信息裹挟甚至发生网络暴力,就会造成现实悲剧。因此,网络的流量掌握者应该生成更多的正向信息,政府应及时监管纠正性别歧视,避免对现实中的人造成损害。彭丽芳教授总结指出,现在人人都在享受数字社会带来的福利,同时,需重点关注数字化进程中的性别差距,先进技术带来了新形式的不平等,并加剧了对女性权利和福祉的威胁。科技是推动性别平等的重要手段,强调发展包容性技术创新和数字教育,呼吁缩小数字领域的性别鸿沟。让我们所有人一起拥抱数字时代!让世界更美好!

对话结束后,邓朝晖、江彩蓉、詹心丽等领导祝贺本场对话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为主持人和对话嘉宾颁发了本次芙蓉湖畔对话纪念牌并合影留念。


/法学院研究生 王之晓

/ 宣传部  庄 华